手机版

影响一生的15条法则,做到6条以上,证明你过得很好

时间:2025-03-01 05:07:11


01

用内驱力唤醒自律


网络作者老李校长说过一句话,很有道理:

“自律的人,都有着极度想实现目标的决心。”


正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想要什么,心中存着一股劲,他们一直对标目标,奔赴向前。


曾火遍全网的“最美外交翻译官”张京,从读书时就表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外交官,到日后一直为这个目标而努力,这其中就少不了内驱力。


因为内驱力的存在,所以更愿意规律且持续地付出自身的时间。


没有源动力的自律,只是一场头脑发热。


内驱式律己,才能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,让人生有所改变。


02

把目标细分化


下面这种情况非常常见:


嘴里喊着要早睡早起,依旧刷手机到凌晨两点;


发誓多读书,结果只顾着追剧,书本一页没翻过。


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我们没有最大力度得把目标细分。


目标不具体,就不能紧迫地去执行。


计划早睡,10点就熄灯上床,不把手机带在身边;计划看书,固定一天某个时间,坐在桌前读5-10页。


把目标具体下来,我们才会按照计划早日行动。久而久之,自律的习惯,自然可以养成。



03

降低自律做事的门槛


很多时候,我们埋怨自己不能自律到底。


总是斗志昂扬地开始,灰溜溜地半途而废。


却没有意识到,自律门槛定得过高,会让我们力不从心。


比如,有人要求自己一个月减肥减掉20斤。


由于目标定的过高,在做事的时候,被目标重重压着。


倘若,你要求自己每天跑步20分钟,这种自律习惯倒更容易养成。


就如《微习惯》的作者斯蒂芬·盖斯建议我们的一样:

“摆脱高期待值的心理压力,每天从做一些微小的,没有负担的积极行为开始。”


“一小步+想做的事=较高目标的进一步行动。”


行动成习惯,量变变质变,不知不觉间你就坚持了很久。


04

见贤思齐


作家杨晓霞透露,她之所以能够坚持“自律100天”,是因为受到《扫除道》作者的影响。


她试着像作者一样,每天回家坚持擦鞋底,擦马桶,在清洁中践行自律。


久而久之,她体会到了自律的好处,收获满满的成就感。


而后,她加大挑战,开始坚持每天写文运动,最后还总结自己的经验,出了一本相关书籍。


股神巴菲特说过:

“想成为最优秀的人,就要向最优秀的人学习。”


走在他们验证过的正确道路上,不会迷失航向,也能尽快奔向成功。


05

设定“奖罚”制度


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说:

“赏罚不明,百事不成;赏罚若明,四方可行。”


言外之意,一套完备的奖罚机制,将是成事的必备条件。


通往自律的道路,并不好走。


若想顺利通行,不妨也设定“奖罚”制度。


完成一个阶段,就奖励自己一个小礼物,正向激励。


当松懈没有达到预期时,就狠心惩戒,警惕下次不能再偷懒。


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,都像一句话说的:

“奖罚最大的意义,不在于本身,而在于所透露出的对某种理念价值的肯定。”


在及时回馈中,慢慢养成好习惯,推动自律的持续发展。



06

把自己放在自律的环境中


《自律100天》一书提出,想要更好地自律,就营造一个让自己不断成长的“场”。


这个“场”,说白了就是自律氛围浓厚的环境。


置身其中,周遭人都在努力修炼,你自然不会虚度光阴;


人,是环境的产物。


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,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。


有句话说得好:

“想要和雄鹰一样振翅飞翔,就不能与大雁为伍。”


自律路上,和志同道合的人同行,才能走得更远。


07

减少拖延,立马去做


大家有个共性:在看似有难度的事情面前,总给自己拖延的时间。


喊着要早起,却允许自己赖床;计划背单词,手指仍停留在短视频上。


拖延的越久,行动力越弱,最后,这件事往往不了了之。


卢思浩说过:

“拖延,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。”


想要不被拖延打败,唯有拿出强大的执行力。


只要开始行动,你就会发现,抵触情绪消散,很多事做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难。


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也在“想到就去做”中被慢慢拉开。


08

不做无用功


听过一句话:“比起不努力,更可怕的是无效努力。”


生活中,有不少人看上去很努力。


他们以为熬夜看书,摆弄出学习的架势就是自律的表现。


殊不知,与其花时间做无效的事,不如养精蓄锐,在固定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。


可利用番茄钟等计时软件设定限制,在有效时间内做最重要的事,做出更大的价值。


久而久之,固定时间高效自律,反而更容易养成自律的习惯。


09

定期休息,把自律长期化


看过一则真实的新闻。


一位网友痴迷健身,即使工作一天身心疲惫,还是咬着牙去了健身房。


结果在锻炼时,因为体力耗损严重,突然倒地失去了知觉。


被抢救回来后,他才幡然醒悟,实在不该为了自律,在短期内把自己透支掉。


而后,他在运动中刻意留出休息时间,并安排自己每周有一天“偷懒”不运动。


紧绷的弦,很容易断裂。太过用力的自律,坚持不久。


越是自律的人,越会管理时间。


他们张弛有度,精准安排作息,既保持了充沛的精力,又为打赢自律持久战积蓄了力量。



10

定期复盘总结


知乎上有人问:

“普通人如何通过训练,大幅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?”


评论区有一个点赞最高的方法是:“定期复盘。”


复盘,能从得失中分析原因,自查不足,及时修正,这是自我提升的最佳工具。


养成自律的过程,并非一蹴而就,同样需要定期复盘总结。


若想少犯错,收获好效果,可以尝试用复盘的方式跟踪进度,反思总结自律过程中的失误。


长期坚持之后,你会发现,同一个错不会再犯第二次,事情也能越做越好了。


11

接纳偶尔不自律的自己


心理学家凯利·麦格尼格尔认为:

“适当的自控是必需的。


但是,试图控制所有的思想、情绪和行为,是一剂毒药。”


简单说,就是一个人在自律的过程中过于严格克己,会将产生巨大心理压力。


一旦他没有管住嘴多吃了一块糖,顿时觉得节食计划已经失败,并给自己贴上“贪吃鬼”的标签。


然而,自律的初衷,并不是让一个人厌恶自己。


而是在掌握自我的过程中,养成好习惯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

接纳偶尔不自律的自己,保持一个平和、开放的心态,这样,行动才不会受情绪的束缚。


12

不急于求结果,把眼光放长远


很多人在自律过程中,太过急躁,短时间就看到明显的效果。


刚跑了2天步,就希望瘦3斤;刚读了5首诗,就盼望能出口成章。


一旦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,积极性就大打折扣,开始打退堂鼓。


显然,他们忽略了自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
它带给我们的惊喜变化,都隐藏在经年累月的坚持里。


就像被誉为“史上最伟大的篮球教练”约翰·伍登说的:

“不要期望一下子取得大幅度的进步。”


只要每天保持进步,人生就一直在前进。


自律的养成,也是锤炼耐心和意志力的过程。



13

远离报复性的放纵


身边很多人,有这样的情况:


说要减肥,刚节食几天,就忍不住大吃大喝;


想要早睡,咬牙坚持了几次,干脆熬得比往常更晚了。


这些放纵行为,源于自律过猛后的反作用力。


变好的过程,是辛苦的。


当吃的苦过多,被逼得过狠,就会产生对抗心理,想通过放纵来弥补自己。


最好的解决方法是,不要把自律当做苦差事,不要用抗拒的心态对待,不然只会加剧它的枯燥乏味。


降低期待,用平缓的心态看待自律,在循序渐进中,慢慢走向优秀。


14

从热爱的事情入手


只有热爱,才能让你在负面情绪面前不退缩,把自律坚持到底。


学习,从兴趣爱好开始。


养成习惯,同样可以选择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入手。


喜欢阅读的人,并不觉得早起1个小时晨读很苦;喜欢跑步的人,更享受挥汗如雨的快感。


只要真心热爱,不需要外力推动,就能发自内心想要去做。


好的自律状态,不是强迫自己接受不适合自己的方式,进而畏惧自律。


而是找到兴趣点,在坚持自律过程中感知快乐。



15

看透并接受自律的本质


有人说:

“自律,就是逼着自己去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情,克制自己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情。”


一句话,道尽了自律反人性的一面。


比起贪吃享乐,不思进取,节食早睡,读书学习,则意味着和惰性抗争,把自己拉出舒适区。


当我们看透自律的本质,就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。


自律不易,却能让人生变甜。


当一个人熬得了枯燥,抵得住诱惑,日复一日地去坚持努力,就能换来全新的生活,对人生更有掌控。



年少无知总觉得,自律就是自虐,是一项苦差事。


年龄渐长才发现,有自律加持的人生,才更美好。


只要掌握方法,高效践行,就能更靠近理想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