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
“嗟余听鼓应官去,走马兰台类转蓬”,彼时,李商隐任秘书省校书郎,对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,他早已心生厌倦。
大中元年(847年)春,当桂管观察史郑亚向其抛出橄榄枝时,李商隐欣然应允,果断辞去校书郎的职务随其同往。
暮春三月,李商隐依依不舍地辞别妻子儿女,前往5000里外的桂林,水陆兼程,旅途漫漫,一路走来历尽千辛万苦。
还未等穿越洞庭湖,就在荆江上遇到凶险的风浪,舟中捧读家书,想到自身际遇,李商隐感慨不已,作《荆门西下》。
简译:
由荆州乘舟沿长江西下,江水曲折北流,途中遇到了风浪,甚是凶险。
一夜南风大作,江上舟行甚快,回望荆州,夏云缭绕,已分辨不清了。
人生在世,千万不要轻易说再见,世事无常,谁知道再见又会何时呢?
可是,尽管我们不愿意分别,但老天他又何曾因为风险而给予成全呢。
收到家书,信中嘱咐我,只管安心在遥远的边塞供职,不要惦记家里,
可我怎不向往,家中长满兰惠的小径,何时才能与你携手共度好时光?
小船眼看就要驶进波涛汹涌的洞庭湖了,湖阔水深,想必有蛟龙恶行。
风吹浪打,变幻莫测,不能把握,此时倒羡慕杨朱陆地为歧路而悲了。
赏析:
这首《荆门西下》,写江上风波恶,抒人生离别苦,叹际遇堪伤,愁前路艰难,柔肠百转,思绪万千。
行旅抒怀,愁情难遣,李商隐这首七律情感激荡,情真意切,触动人心,写尽成年人的身不由己。
“一夕南风一叶危,荆门回望夏云时”,首联第一句写江行之险,一夜忐忑不安,次句写故土难离。
人往往都是如此,归心似箭时,千里之遥也不觉漫长,离家远行,前途未卜之时,就觉得长路漫漫。
李商隐仕途失意,随郑亚南下,有亲近李党之嫌,隶属牛党的令狐绹自会排斥他,故回朝遥遥无期。
所以,李商隐舟中回望,不仅荆州朦胧在云雾里,连自己的前程也如雾里看花一般,怎不怅然若失。
“人生岂得轻离别,天意何曾忌险巇”,颔联承上,写离京南下的迫不得已,才不得用,升迁无望。
因为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,李商隐被认为是忘恩负义之人,被恩师之子令狐绹疏远和排斥。
入仕十余年来,辗转于各藩镇幕府,郁郁不得志,彼时,牛党得志,他这个校书郎也不会得到重用。
所以,他义无反顾地选择随郑亚南下,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回朝,因为不得志,所以不得不离别家人。
毕竟,有谁愿意抛家舍业的远赴边陲呢?彼时,其子刚两岁,女儿还小,实在不忍心留下妻子儿女。
“骨肉书题安绝徽,蕙兰蹊径失佳朝”,颈联承颔联,写轻离别,展读家书,想起了昔日与爱妻携手漫步花径的美好时光。
家中亲人虽然也不舍他千里迢迢地远赴边陲,可是,为了让他少些牵挂,还是写信劝慰他,安心工作,不必担心家中事宜。
李商隐26岁与王晏媄结婚,二人一见钟情,婚后随王茂元前往泾原生活,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,但此后就聚少离多。
“唯有绿荷红菡萏,舒卷开合任天真”,王晏媄人长得美,也精通诗书,夫唱妇随,互相唱和,李商隐作《荷花》赠与她。
往事历历,一幕幕浮上眼前,家庭的温馨,和彼时的艰难旅程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真是天意难料,他怎能不感慨万千呢。
“洞庭湖阔蛟龙恶,却羡杨朱泣路歧”,尾联写抒发对仕途险恶的厌倦之情,羡慕杨朱虽遇到歧路,终究在陆地上有选择。
杨朱泣歧路的典故出自《荀子 王霸》,因为走错路,而差之千里,故在歧路痛哭,李商隐引用此典是为强调自己没有选择。
李商隐幼年丧父,家境贫寒,岳父王茂元也已经离世,自己没有积蓄,为了家庭,他没有任何选择,明知是险途也得前行。
后记:
大中元年三月初七,李商隐随郑亚一行从长安出发,经商洛,过襄阳,抵达荆州时已是闰三月中旬。
在荆州府暂作休整,而后乘船渡江,准备穿越洞庭湖,到长沙后转入湘江溯流而上,直抵广西桂林。
千里迢迢,水陆兼程,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,哪有那么容易的旅程?还未入洞庭就遇到了风浪。
离家越来越远,一路吉凶未卜,本就是失意之人,面对此情此景,李商隐自是感慨颇多,不能自己。
知其艰难也要前行,历尽千辛万苦过了洞庭湖,一行人总算抵到达潭州(湖南长沙),岂知又遇大水。
水势汹涌,舟楫难行,滞留数日,水势稍减,才又沿湘江溯流而上,舟车劳顿,五月初才抵达桂林……
羁旅长堪醉,李商隐这一生,哪里又有过顺遂呢,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生存,辗转漂泊,壮志难酬……